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关于举办第三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的通知

4-1


各有关单位:

第三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暨第四届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以下简称“大赛”)定于2025年7月至2025年12月举行,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image

    为贯彻落实《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有关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自2022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三届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两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累计收到1800余项参赛作品,涌现出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和商业潜力的优秀作品,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及技术、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能源电子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及其在重点终端市场应用的创新力量,涌现出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和商业潜力的优秀作品,促进了一批优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了能源电子产业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突破能源电子各领域技术,提升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心定于2025年7月至2025年12月组织实施第三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暨第四届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

image

支撑落实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推动现代信息和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提升能源电子产业和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创新技术的供给,从供给侧入手、在制造端发力、以硬科技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推动能源电子各领域技术突破和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推进能源电子产业和新型储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image

主办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承办单位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溧阳市人民政府、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image

大赛面向太阳能光伏产品及技术、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能源电子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及其在重点终端市场应用,设置创新创意类、创新产品类、创新应用类和专题比赛类共四类赛题。各赛题具体如下:

image

创新创意类是基于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的原创技术,聚焦技术成熟度1~5的创新技术,要求参赛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意和技术可行性,原则上要求已形成初步产品原型。主要针对新型储能和太阳能光伏技术发展中遇到的痛点、堵点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及面向未来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寻找创新创意构想,分为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两个方向。

1.太阳能光伏方向。包括但不限于高效新型材料稳定性、电池结构与低成本工艺创新、组件可靠性提升、智能化运维算法、跨场景融合适配及全生命周期低碳技术,解决效率、成本、场景适配等痛点。该方向仅面向高校征集。

2.新型储能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新型储能支撑技术以及新型储能制造技术,尤其是储能领域重点关注的本质安全、日历寿命、循环次数、功率响应、初次采购成本和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控制、智能化传感和监控、碳足迹核算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 

创新创意类采用同行评议和现场答辩的方式,参赛者提供参赛作品申报书,由专家委员会专家按照统一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参赛队伍进行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打分,按照票分排名评出各赛道优胜项目。 

image

    创新产品类面向市场应用,围绕单项技术或多个单项技术交叉集成的样品或产品原型,聚焦技术成熟度5~8的创新技术,要求参赛项目具备一定的产品成熟度和产业化的基础。主要针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研发样品,发掘先进的、具备较好产业化基础的研发技术,分为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两个方向。

1.太阳能光伏方向:主要设置光伏装备赛(聚焦硅料提纯、电池制造、组件封装等关键装备)、光伏辅材/耗材赛(聚焦硅料切割、电池片制造、组件封装等环节的关键辅材/耗材)、光伏电池/组件赛(聚焦PERC、TOPCon、HJT、IBC等高效电池技术及高功率、柔性、叠瓦组件的工艺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电站零部件赛(聚焦逆变器、支架、汇流箱等核心设备可靠性提升与智能化升级)、光伏电站设计与建设赛(聚焦设计院与 EPC 协同的系统集成优化、复杂地形适应性设计及全周期效率提升)、光伏电站管理与运营赛(聚焦智能运维、全生命周期数据驱动与资产价值提升)共六类赛题。

2.新型储能方向:包括但不限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水系电池、锂硫电池、固体电池、超级电容器、液态金属电池、有机电池、双离子电池等。

创新产品类采用同行评议、专家合议及第三方测试的方式,参赛者提供参赛作品书、第三方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等证明材料,由组委会组织专家组依据参赛的申报材料和现场答辩情况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打分,按照票分排名后评出优胜项目。其中,新型储能方向参赛者提供科研样品类申报书及研发样品,组委会依据评比标准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第三方测试,由测试结果、评分标准决出各项优胜项目。若涉及大型装置无法送样,可先提供报名表以及产品(样品)说明,后期根据必要性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具体的测试方法参考国标或行标进行,没有国标和行标的将依照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测试大纲进行测试。

image

创新应用类面向各类能源电子产业相关的应用场景,以用户、企业及地方政府的需求为导向,要求参赛项目提出优秀的解决方案或应用案例。主要针对能源数字化关键技术、综合能源利用产品及解决方案、绿色降碳典型应用等创新技术、产品应用在能源各应用领域的支撑应用,推动先进产品及技术示范引领产业发展。

创新应用类采用同行评议和现场答辩的方式,参赛者提供解决方案或应用案例申报书,组委会组织专家组依据参赛的申报材料和现场答辩情况,从上述评比标准项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打分,按照票分排名后评出优胜项目。

image

专题比赛类主要针对行业痛点难点问题,由行业龙头企业提供真实的数据和典型的应用场景,要求参赛选手基于现场实际和行业难题,提供先进的技术方案,针对不同赛题,分别采用同行评议、现场答辩、模拟计算、第三方测试,以及现场演示的多种方式,参赛者提供参赛作品申报书、第三方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仿真软件、实物产品等不同种类的证明材料,由专家委员会专家按照统一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参赛队伍进行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打分,评出各赛道优胜项目。具体如下:

image

聚焦钙钛矿太阳能技术产业化三大核心瓶颈 ——材料稳定性、叠层效率提升、量产工艺优化,围绕 “高效率、长寿命、易制备” 目标,设立材料制备、器件工艺、装备适配、稳定性强化四个方向,覆盖从材料合成到可靠性验证的全创新链条。参赛者需针对上述一个或多个瓶颈,提交包含技术路线、关键工艺参数、量产成本模型的创新方案。

image

主要针对储能电池的寿命预测分析技术,寻找技术创新程度高、模型算法创意强、电池寿命预测精度准的模拟仿真技术,参赛队伍需根据预测指定测试工况下电芯循环至不同剩余容量时的循环次数。

image

主要针对锂离子储能系统发展中遇到的安全性问题,以及面向未来单机大容量、高电压等级发展趋势的新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储能系统集成拓扑、电气监测、控制保护及绝缘防护等安全配置、电池热管理设计、电池模块安全集成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参赛者针对以上一个或多个问题提出创新技术或者创新解决方案。

image

围绕储能电池的关键特征参数智能监测与检测场景,寻找方法先进、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传感分析技术,分为电、气、力、光、声等多种传感监测方向,参赛者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工况下的量测方式验证或提供技术方案加测试报告进行比赛。

image

主要针对火储调频技术路线和运维技术创新,寻找创新性强、性价比高、调频性能好、储能可靠性高的火储调频技术,参赛项目需提供固定时间段内实际运行数据、检测报告和项目建设资料进行综合评比。

image

聚焦海量可调节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等资源的聚合、协调优化问题,结合相应的电力市场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程度高、功能性能水平优秀的系统、算法或产品。大赛征集具有项目应用的虚拟电厂系统与平台、虚拟电厂资源与终端、虚拟电厂信息与通信、虚拟电厂评估与测试、虚拟电厂运营与交易五类方向的创新型技术、优秀解决方案、可复制的应用场景。

image

聚焦源网荷储应用中涉及的核心关键技术应用、项目实践、商业模式,特别五大类征集方向:应用场景创新类涉及围绕大工业基地、工业园区、增量配网、农村等场景;关键设备与技术类涉及智能调控、长时储能、能量转换、车网互动、智能微电网等核心设备及技术;运营系统与平台类;创新服务模式类涉及探索测试、运营、交易等全链条创新商业模式;AI 算法应用等创新型技术,参赛者通过提交已经运行的项目应用方案参与评选。

image

低碳园区比赛内容涵盖多维度领域,从规划设计层面,需明确低碳目标与合理布局园区空间;产业体系上,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链协同减排;能源体系着重考查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能源管理系统效能;基础设施关注低碳建筑设计与绿色市政设施应用;园区综合碳管理涵盖碳排放监测核算与碳减排策略行动;智慧园区建设围绕智能管理平台搭建与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征集方向涉及但不限于低碳园区产业发展、能源替代、绿色建筑、生态增汇、低碳技术、能力建设等相关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项目应用均可以参赛。

image

聚焦能源电力领域大规模混合整数规划求解问题,寻找新型电力系统中面向海量决策变量、高维耦合约束下的优化问题解决方案,推动数学规划工业软件产业链的持续成长,本专题赛分为物理和数学两个子赛道,参赛者通过计算特定场景下的机组组合等混合整数规划算例验证参赛者提供技术方案的速度和精度指标。

image

围绕物联网在太阳能光伏、储能、终端、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能源应用场景,寻找WIoTa技术,分为数据采集、控制、管理、安全、分析计算等方面在能源行业的创新应用和创新实践。参赛者根据应用场景的功能需求结合WIoTa通信协议的特点,提供云平台+物联网终端/智能传感器的系统级技术方案设计。

image

聚焦变电站复杂环境下的智能自主巡检作业场景,寻找机器人任务自主动态规划、环境自适应导航、非预置位缺陷识别、具身智能作业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案例,设置复杂巡检作业任务智能编排、非结构化地形导航可靠性验证、基于大模型的缺陷自主辨识、机械臂精细控制四个方向,参赛者需在变电站现场实测中验证机器人的规划自主性、环境适应性、识别准确性、操作可靠性。

image

聚焦能源电力领域应用场景,探索AI技术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方案,本次竞赛分为新能源功率预测与消纳、电力设备故障预警与诊断、电力系统安全风险防控三个方向,参赛者通过自行设计训练的AI算法大模型接入竞赛场景验证其在能源电力多场景应用中的实际效果,考察AI算法大模型对风电/光伏短期/超短期功率预测的能力;对极端天气下对发电稳定性优化的能力;对输/配电线路异物识别、变压器异常检测以及作业人员行为合规性检测、安全票卡智能审核、设备运行风险预测的能力。

image

大赛针对不同赛题,分别采用同行评议、现场答辩、模拟计算、第三方测试,以及现场演示的多种方式,参赛者提供参赛作品申报书、第三方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仿真软件、实物产品等不同种类的证明材料,由专家委员会专家按照统一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参赛队伍进行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打分,经形式审查、初赛、决赛等层层筛选和比拼,评出优胜项目。

(一)评比标准

创意类从技术的原创性、可行性等角度进行评比,技术类从技术的创新性、指标的先进性以及预期经济效益等角度进行评比。产品类从产品独创性,具备标准化或者批量化生产能力,生产技术或者工艺领先性或用户体验效果等进行评比。方案类从具体的应用场景出发,对方案的创新性、推广性、商业模式进行评比。

(二)评比方式

采用同行评议、专家合议及第三方测试的方式,参赛者提供参赛作品书、第三方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等证明材料,由组委会组织专家组依据参赛的申报材料和现场答辩情况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打分,按照票分排名后评出优胜项目。

image

大赛启动会

2025年7月,面向全国召开第三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暨第四届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启动会,宣贯大赛总体方案,讲解赛道赛题及赛程安排,组织调研参观等。胜奖项。

作品征集

2025年7月-10月,参赛选手登录大赛官网(https://gmist.org.cn)报名填写相关信息,并于报名截止日前提交完整材料至邮箱esrace@idpc.org.cn,参赛选手对所填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其中,创新产品类比赛所需电池样品须于8月30日前提交至大赛指定单位,各专题比赛赛程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形式审查及初赛

2025年11月,组委会通过报名材料进行形式审查,邀请专家采用线上评审方式审阅参赛材料,推荐优胜项目进入决赛。

决赛及颁奖仪式

2025年12月,邀请相关领域技术专家、投资专家采用同行评议、专家合议、现场展示及第三方测试等方式评选优胜项目,参赛团队采用现场竞讲+路演方式共同角逐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大奖,同时举行颁奖典礼,颁发优胜奖项。

image

(一)参赛范围

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技术、试验人员以及大学生均可以个人或团队报名参赛(在校大学生报名参赛时,需注明指导教师),团队参赛允许跨单位组团,但须确定一名团队负责人,同一项目不得在不同赛题重复报名。

(二)诚信要求

参赛项目的创意、产品、技术等相关知识产权应归属参赛单位、团队或个人所有,且无知识产权纠纷。参赛创意、产品和实测数据保证真实有效。

(三)保密要求

参赛项目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应执行相关保密规定,主办方将负责对参赛的方案、参赛的产品或样品以及测试数据保密,并与参赛单位签订保密协议。项目申报书及相关证明材料中不得填写涉密内容,不得提交包含标注密级的材料。

主办方承诺不做无损检测、逆向分析,测试过程各环节拍照记录且测试间全程监控录像,测试后样品返还给参赛者,涉及安全测试中损毁的样品,将与参赛者沟通归还事宜。

(四)安全要求

参赛者应与测试单位签订协议,并确保产品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的安全性。如果因产品(样品)本身的安全问题导致测试期间发生事故的,由参赛者承担主要责任;如果因测试单位未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与测试规范下进行测试导致发生事故的,由测试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image

(一)证书奖励

各赛道及专题赛获奖队伍将获得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获奖证书及奖杯,储能寿命预测、储能安全消防、储能智能传感、虚拟电厂、国产求解器等龙头企业出题的专业赛题还将获得企业技术需求攻关支持。

(二)宣传推广

制作大赛获奖成果画册,通过工信部部属事业单位、地方政府、行业媒体等,对大赛获奖项目进行展览展示、宣传报道和服务推介。

(三)合作对接

由大赛组委会向国家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银行、用户企业等推荐,组织线上线下需求对接、产融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等活动,集聚带动各类投融资机构为参赛主体提供多元化服务。

(四)成果转化

获奖参赛团队将被推荐进入 “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及产业成熟度评估等各类创业扶植政策和创业孵化服务,加速实现产业化;通过产业化服务中心,优先推荐参加后续项目对接交流活动,并提供技术转让、成果转化以及法律、人力资源、财务、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

(五)政策支持

结合赛道举办地的实际情况,为企业/人才落地提供资金、场地、落户等政策支持;对接提供岗位招聘、实习绿色通道。

image

(一)大赛不向参赛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二)所有参赛队伍对填报信息的准确、真实、合法、有效性负责。

参赛联系人及电话

虞先生:18115797956

esrace@idpc.org.cn


扫描二维码下载盖章通知:

4_2



相关推荐

固态电池全产业链从应用端出发,东风汽车携手天目湖储能院达成多方面合作共识
2025年7月9日,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赴武汉东风汽车拜访交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天目湖储能院创始人李泓,天目湖储能院总经理常超凡,副总经理兼运营总监王愿习等参加交流。上午,在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的座谈会上,李泓详细介绍了固态&半固态电池发展现状,双方围绕储能院在固态&半固态电池开发、失效分析、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对于未来固态&半固态电池的深度技术以及合作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下午,天目湖储能院前往东风鸿泰控股集团进行参观交流,双方围绕固态&半固体电池产品的落地转换,针对固态&半固体电池开发、测评、失效等方向持续进行技术探讨以及合作模式交流。东风汽车携手天目湖储能院达成多方面合作共识,双方将以“应用端需求驱动全产业链协同”为核心,从应用端出发,共筑固态电池全产业链生态。东风汽车集团战略性推进“绿色东风2025”和“科技跃迁”行动,从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生态入手,加强绿色工艺和低碳制造技术应用,推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节能减排,努力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走在前面。在新能源技术核心领域,东风汽车实现电池、电驱、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全产业链布局。东风鸿泰控与东风研究总院联合推进东风自主固态电池工业化建设,通过试制、中试、量产等环节,完成固态电池自主研发制造目标,打造东风自主电池工业化核心竞争力。 撰稿人:夏梦园

2025-07-16

南航材料学院暑期实践来访与就业育人项目揭牌仪式 完美落幕
2025年7月11日下午14:3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的59名学生抵达天目湖储能院进行暑期实践活动。同时,天目湖储能院与南航材料学院在溧阳举行了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授牌仪式。此次活动标志着双方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旨在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相关领域输送专业人才。活动伊始,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天目湖储能院的实验室与测试设施,深入了解了储能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实际应用,对行业发展趋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随后的揭牌仪式上,南航材料学院代表陈铎老师与天目湖储能院代表范丽娟博士共同为“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揭牌。这一标志性时刻,正式开启了双方在就业育人领域的深度合作。揭牌仪式后,天目湖储能院的高级工程师吴伟为同学们开展了锂电池基础知识培训,让学生们对专业领域的实际技术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该就业育人项目为南航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助其结合理论实践、提升技能与竞争力。天目湖储能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完善人才储备、为企业及行业注入动力,盘活校企双导师资源,在保障人才培养规范的同时契合企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全面且具针对性的指导,助力其成长为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绿发集团秉持绿色发展使命,聚焦绿色能源等领域,助力“双碳”目标;天目湖储能院依托集团,专注先进储能技术研发应用,是储能产业创新重要载体。此次就业育人项目,是双方践行绿色理念的行动,搭建了产学研平台,将推动新能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为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未来,天目湖储能院和南航材料学院将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更多深入合作,共同探索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我国绿色能源产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2025-07-15

天目湖储能院: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科创部赴天目湖储能院调研交流
6月25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科创部总经理柯艳春一行赴天目湖储能院调研交流,中国绿发南京公司、天目湖储能院董事长马小刚,中国绿发南京公司总经理刘大伟,天目湖储能院总经理常超凡等主要同志参加交流。座谈会上,柯艳春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使命愿景及目标定位,在搭建国家级资源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的创新实践,并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资源循环技术研究院。天目湖储能院重点围绕公司的四大业务中心、科学家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技术成果转化孵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实践展开介绍。中国资环集团科创部对天目湖储能院的科学家工作室、产业孵化等运营机制表示极大兴趣,双方围绕储能院的开放式创新与产业孵化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还就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投资基金在央企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交流。柯艳春表示,愿与天目湖储能院继续加强沟通交流,双方互相赋能,共同推动绿色科技研究。天目湖储能院下一步将依托自身在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经验优势,打造国际第一的固态电化学储能技术服务企业。

2025-06-27

CopyRight © 2024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30956号-1